襄国

更新时间:2023-12-23 17:01

襄国,中国古代的都城、县,位于今邢台市襄都区,西楚霸王项羽更名信都为襄国。为赵王赵歇和赵王张耳之国都。西汉设为襄国县。东晋十六国时,羯族石勒建以襄国为都建立后赵。公元335年石虎迁都于邺,襄都改设襄国郡,为陪都。

建置沿革

前236年,秦灭赵,“秦兼天下,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元和郡县志》)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占据咸阳,分封诸侯王。改赵王歇为代王,封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并改信都为襄国,都之。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始置襄国县(治在今邢台市襄都区南百泉村),属冀州刺史部赵国。

东汉,襄国县仍属冀州刺史部赵国。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隶冀州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襄国县更隶冀州广平郡(析魏郡置)。

西晋时期,襄国县隶属司州广平郡。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进驻襄国,定都于此,大修城郭,因徙洛阳铜马翁仲二,列于永丰门,谓其城曰建平城。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脱离前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并于京师周围别置司州,襄国县直属司州(京师周围地区称司州)。

东晋咸和五年、后赵建平元年(330年),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至九月,他正式称帝,改元建平。至此,中国北方几乎全部归于赵土。

东晋咸康元年、后赵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旧都襄国改置为襄国郡。

东晋永和六年、后赵青龙元年(350年),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冉魏政权。石祗在故都襄国称帝,改元永宁。

东晋永和七年、后赵永宁二年(351年),冉闵灭赵,刘显复称帝于襄国。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冉闵攻灭刘显,因毁其城垣,后赵残余政权覆灭,是后襄国废入任县。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县地复置襄国县,并县治迁址(治在今邢台市襄都区),初属司州广平郡,孝昌三年(527年)改隶北广平郡。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以襄国郡为赵国(《周书·宣帝纪》载)。

隋开皇九年(589年),襄国县更名龙冈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邢州,龙冈县属邢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邢州复改为襄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除襄国郡,改为邢州,置总管。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龙冈县更名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

建置起源

史记·项羽本纪》始有“襄国之名”,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张耳常山王,都襄国(辖钜鹿、邯郸、常山等郡)。

西晋司马彪撰《后汉书》说襄国地名始于项羽,后史书沿袭此说,但未记载为项羽所改。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五龙冈县条称:“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说:“盖以赵襄子谥名也”。谥名是指古代最高统治者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赵襄子本名赵无恤,死后方称赵襄子,学子们认为因信都曾是赵襄子的地盘,故称为襄国,史学界多持此说。

襄国故都

襄国都城

以襄国为名作为都城分为两个时期,共二十一年:

(一)秦末汉初诸侯封国都城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占据咸阳,分封诸侯王。改赵王歇为代王,封张耳常山王,统治赵地,并改信都为襄国,作为都城。汉高帝四年(前203年),襄国降为县,属冀州刺史部赵国

秦末汉初襄国为诸侯封国都城存在十年左右。

(二)东晋十六国后赵国都城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脱离前赵,定都襄国,史称后赵。东晋咸和五年(330年),石勒正式称帝,改元建平。至此,中国北方几乎全部归于赵土。东晋咸康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今河北临漳邺镇),旧都襄国改置为襄国郡。319年-335年,后赵石勒、石弘以襄国为都十六年。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冉闵在邺建立冉魏政权。石祗在故都襄国称帝,改元永宁。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冉闵灭赵,后赵大将刘显复称帝于襄国。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冉闵攻灭刘显,毁其城垣,此后襄国废入任县。350年-352年,后赵皇帝石祗、后赵大将刘显复都襄国,仅二年。

东晋十六国时期,襄国为后赵国都城前后存续共十八年。

襄国故城

《大清一统志》卷三十顺德府·古迹

襄国故城,在邢台县西南,杜佑通典》: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元和郡县志》:周成王封周公子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夷仪,按故邢国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夷仪,今龙冈县界夷仪城是也,春秋时属晋,后属赵,秦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谥为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晋永嘉六年,石勒进据襄国,遂定都焉。至季龙徙都于邺,以此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后魏复为襄国县。隋改龙冈。《太平寰宇记》: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后僭号名为建平城。沈括梦溪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府志今有故城,在邢台县南百泉村,遗趾尚存。

襄都旧考

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

襄国,汉旧县,《太平寰宇记》称晋地,《道记》乐平东南有夷仪岭,道通襄国。《太平御览》称: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前赵嘉平二年,张宾说勒云“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势之固,可择其二邑而都”。勒于是进据襄国。《晋书》五行志:先是勒为郭敬客时,襄国有谣曰“古在左,月在右,让去言,或入口”。古在左,月在右,胡字也,让去言,为襄也,或入口,为国也。至是勒始都之。《后赵录》:石祗镇襄国。永和六年祗闻石鉴死,僭号于襄国。永兴二年,闵功围襄国。《穆帝纪》,永和七年,石祗打败冉闵于襄国,四月,刘显杀石祗,僭帝号于襄国,载记。永和八年,冉闵追刘显至襄国,显将曹伏驹开门纳闵。闵杀显及公卿已下百余人,焚襄国宫室,迁其民于,有大城(《太平寰宇记》称、《隋图经》云大城,本勒所筑,后擒刘曜尽得秦陇乃于此,僭号建平)、永丰小城、建德殿、徽文殿、崇训宫、澧水宫、单于厅、正阳门、永丰门、永昌门、东堂、西阁、明堂(辟雍灵台)、(宣文、宣教、崇儒、崇训)诸学、观雀台、挈壶署、永丰仓、桑梓苑、崇仁里、石井冈、常卢泽。陵墓:石勒母王夫人冢、石勒冢。

襄都今考

后赵故都---襄国城,为今邢台市的历史地名。

公元312年七月,羯族人石勒在中丘(今内邱)人张宾的建议下,进据襄国县,几年中,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统治地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部分地区。

后赵建国,以襄国为京都,设天下为三州二十四郡,石勒修建襄国城,城墙可卧牛,故称卧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个子城拱卫,以年号称做建平大城,石勒引达活泉水周流城内,城开四门,以北苑作为襄国大市。襄国城经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于建平城内修建建德宫,豪华无比,石勒是羯人,称皇帝又称单于,故建德宫兼汉族皇宫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当时的后赵京都襄国人口达70万,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堪为名城。

后赵襄国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壮观的宫殿群所焕发出的帝王气概。石勒在襄国城所建的建德宫的主要建筑有正阳门、端门、建德殿、建德后殿、徵文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后六宫、百尺楼、崇训宫、社稷坛,宗庙、挈壶署、藏冰室等,建德宫四门南曰正阳门、东曰永昌门,西曰永丰门、北曰止车门,襄国城内建有太学,还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余所小学,石勒还在襄国城西起明堂、辟雍、灵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还在襄国近畿建造了水上离宫-澧水宫(在今南和)等。

石勒在永丰小城内建设了永丰仓,即为太仓。石勒死后,石虎自居摄赵王,在襄国城内建设了观省台(又名观雀台),并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东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头做成,下面有密室,里边安置五百卫士。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全用金银玉珠。穷极技巧。又在显阳殿后造了灵风台九殿,选数万美女充斥其间。太武殿西,石虎建设了昆华殿,阁上辄开大窗,皆施以绛纱幌。

襄国,319年后赵石勒都此。335年石虎迁都邺。

349年冉闵灭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复称帝于襄国,352年为冉闵所破。襄国为后赵国都共十八年,历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闵灭后赵时,刘显也曾在襄国称帝。

襄国之战

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击败西晋大司马、都督幽、冀二州诸军事王浚遣兵进攻襄国(今河北邢台)的作战。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统军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据江汉”,消灭江南晋军。后因大雨连绵,疾疫流行,军中乏粮,遂纳谋士张宾北徙而据,先定河北,再图发展的建议,于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夺占襄国,随后命诸将攻掠附近冀州郡县壁垒,征集粮食物资。汉帝刘聪得报后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张豺、游纶拥众数万,占据苑乡(今邢台东北),受命于晋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将进攻苑乡,破其外垒。王浚急遣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鲜卑段疾陆眷及段匹碑、段文鸯、段末枉等共5万人进攻襄国。鲜卑段氏军进屯渚阳(今邢台市东北),石勒遣将与之交战,皆败。段疾陆眷遂大造战具,准备攻城。石勒部众甚惧,诸将主张固守疲敌,待其退而击之。

石勒用张宾及部将孔苌之计,于北城开突门(即暗门)20余道,在鲜卑军攻城时,待其队伍松懈,即命孔苌率精锐自突门出击,猛袭王浚军悍将段末枉部,不克而退。末枉追至垒门,为勒伏兵所俘。王浚军见悍将被俘,纷纷败退,孔苌乘胜追击,鲜卑横尸30余里,获铠马5000匹。段疾陆眷收集余众,退屯渚阳。石勒主动放还段末坯,并赠送厚礼重金,与段氏于渚阳结盟。段氏遂收兵撤还辽西,王昌亦返回蓟(今北京城西南),游纶、张豺投降石勒。石勒转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势力从此衰落。

襄国郡

后赵襄国郡

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

襄国郡,汉县名,《元和郡县志》永嘉六年勒僭号,遂定都焉。石虎迁都于邺,襄都改置襄国郡,领县四:襄国县南和县任县苑乡县(石氏分任县置)。石氏即灭,襄国郡废除。

北齐襄国郡

北齐地理志》卷一

司州

襄国郡

襄国郡,领县三:襄国县易阳县中丘县(治在今河北内丘县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易阳县废入襄国县,襄国郡领县二:襄国县、中丘县。

北周襄国郡

《北周地理志》卷三十

洺州

襄国郡

北齐置。《元和郡县志》:龙冈县,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洺州襄国郡为赵国,邑一万户,令赵王招之国。领县二:襄国县中丘县

隋代襄国郡

隋书》卷三十地理志:

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统县七,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龙冈,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黑山。有干水。

南和,旧置北广平郡,后齐省入广平郡,后周分置南和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任县,大业初废入。

平乡沙河,开皇十六置。有罄山。

钜鹿,后齐废,开皇六年置南栾县,后废入焉。

内丘,有干言山。

柏仁,有鹊山。

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邢州,置总管。此后襄国之名废止。

襄国县

襄国县(旧治)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建置襄国县。两汉均属冀州刺史部赵国。三国时属冀州广平郡,西晋属司州广平郡。十六国后赵石勒定都襄国,襄国县直属司州。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襄国城毁于战乱,襄国废入任县

自汉高帝始置襄国县,到十六国后赵亡国废入任县,襄国县建置历时555年。

襄国县旧治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百泉村(但未发现相关遗址)。

《后汉书》郡国志二

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史记》曰赵成侯,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有苏人亭。

柏人

中丘《晋地道记》曰有石门塞、烧梁关。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三

冀州

广平郡,魏黄初二年以魏郡西部置。领县十五。

襄国,汉旧县,属赵国,建安十七年移属魏郡。《两汉志》属赵国。《一统志》魏,属广平。《后汉书》注,邢州龙冈县。《方舆纪要》今顺德府城西南。

《晋书》地理志卷十四志第四

司州

广平郡(魏置。统县十五,户三万五千二百。)

广平邯郸(秦置为郡)、易阳、武安、涉、襄国(故邢侯国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侯相)、斥漳、平恩。

《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

司州

魏置,《晋书·地理志》司州沦没,刘聪洛阳为司州,及石勒复以为司州,石虎复分司州为洛洲。今考石赵司州凡领旧郡八,新置郡二,共郡十。襄国郡,汉县名,《元和郡县志》永嘉六年勒僭号,遂定都焉。石虎徙都邺,以此为襄国郡,石氏即灭,罢之,领县四:襄国县南和县任县苑乡县

襄国县(移治)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县地复置襄国县,并县治迁址,北齐属司州襄国郡。隋初,废除襄国郡改设邢州。隋开皇九年(589年),襄国县更名龙冈县,襄国县废止。

自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复置襄国县,到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龙冈县,襄国县建置历时93年。

襄国县治迁移后旧址在今邢台市襄都区古城内。

《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

司州

北广平郡(永安中分,广平置。)领县三。南和县任县襄国县(秦为信都,项羽更名。二汉属赵国,晋属,后并任。太和二十年复。有襄国城。)

《北齐地理志》卷一

司州

襄国郡,北齐置,领二县:襄国县中丘县

《北周地理志》卷三十

洺州

襄国郡北齐置。领县三:易阳县襄国县中丘县

《隋书》卷三十地理志:

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统县七,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龙冈,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

襄国名人

张耳

张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人。秦末汉初人物,曾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军,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后归汉成为刘邦部属,被封为赵王,建都襄国(今邢台)。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石勒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创立者,定都襄国(今邢台襄都区),为后赵高祖;

张宾

张宾,南和人,一说内丘人,后赵右侯,十六国时期最著名谋士,史称“机不虚发,算无遗策”。

张禹

张禹,字伯达,东汉襄国人(今邢台市)。历任扬州刺史、兖州刺史、太尉、太傅录尚书事(宰相),以定策功封安乡侯。

参阅文献

《史记》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欲 自王,先王诸将相。……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十六国春秋》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

前赵嘉平二年,张宾说勒曰:“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势之固,可择此二邑而都,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王业可图。”石勒于是进据襄国,聪授勒都督幽、冀、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进封本郡公,邑万户。三年,以征虏将军为魏郡太守,镇邺三台。篡夺之谋,兆于此矣。

建平元年二月,车骑石虎等上尊号,勒不许,固请,勒号赵天王,行皇帝事,大赦。八月,郡臣又固请,以名位不正,宜即尊号。九月,僭即皇帝位,大赦改年。

《北齐书》

(唐)李百药北齐书

尔朱荣至东关,愍乃见荣。荣欲分贼势,遣愍别道向襄国,袭贼署广州刺史田怙军。愍未至襄国,已擒葛荣。即表授愍建忠将军。分广平易阳、襄国,南赵郡之中丘三县为易阳郡,以愍为太守。赐爵襄国侯。

《通典》

(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州郡八

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县一百二十七

邢州今理龙岗县。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卫侯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巨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巨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后汉因之。晋为巨鹿、赵二国。石勒都于此。张宾进说曰:「襄国因山凭险,形胜之国,可都之。」后魏巨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大唐为邢州,或为巨鹿郡。领县九:

龙岗县:秦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汉至隋始改为龙岗。夷仪岭在县北百五十里,左传云“邢迁于夷仪”,即此。

《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

邢州,钜鹿。上。开元户五万八千八百二十。乡一百二十。元和户三千六百九十三。乡三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亦古邢侯之国,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周成王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後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於夷仪。按故邢国,今州城内西南隅小城是也。夷仪,今龙冈县界夷仪城是也。春秋时属晋,後三家分晋属赵。秦兼天下,於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盖以赵襄子谥名也。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并理信都襄国,今州理龙冈城是也。前赵嘉平元年,石勒屯兵许昌,张宾说勒曰:“观王弥有王青州之心,迟回未发者,惧明公踵其後也。明公独无并州之思乎?”勒从之,遂长驱至邺攻晋北中郎将於三台。张宾又进曰:“三台险固,攻之未易卒下。王彭祖、刘越石大敌也,宜及其未至,密规进据牢城,扫定并蓟,桓文之业可济也。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王业可图也。”勒於是进据襄国。王浚遣兵五万人来讨勒,勒欲挑战,张宾谏曰:“夫用兵,当以己所便,击彼所不便。今段末强悍,且宜示之以弱,凿北垒为突门二十馀道,伏精卒,候贼列守未定,出其不意,擂鼓奋勇,直冲柸帐,柸卒既奔,则彭祖可指辰而定也。”勒从其计,遂生擒末柸。永嘉六年,勒僭号,遂定都焉。至季龙徙都邺,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後魏复为襄国县。隋开皇三年,以襄国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十六年割龙冈等三县置邢州,以邢国为名也。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置总管。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之,又为刘黑闼所陷,五年擒之,依旧为邢州。

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八百四十里。东北至赵州一百九十里。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西逾山至仪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文石狮子,丝,布。赋:绵,绢。

管县九:龙冈,尧山钜鹿沙河平乡南和,任,内丘,青山。

龙冈县,上。郭下。古邢国也,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

石勒僭号据之,勒未立前,襄国有议曰“古在左,月在右,让亡言,或入口。”

议者以为胡有襄国也。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以西北有龙冈,因名之。十六年,於此置邢州,龙冈县属焉。皇朝因之。

土山,在县东百五十步。昔冉闵石祗於襄国,为土山地道於此。

石井冈,一名龙冈,在县西北七里。冈上有井,大如车轮,石勒时天旱,沙门佛图澄於此掘得一死龙,长尺馀,渍之以水,良久乃苏,雨遂大降,因名龙冈。

夷仪岭,在县西百五十七里。

夷仪故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

石勒墓,在县南十五里。

《太平御览》

(北宋)李昉 等《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

河北道上

邢州

十道志》曰:邢州,钜鹿郡。《禹贡》冀州之域。秦并天下,於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

《左传》曰:凡蒋、邢、茅,周公之胤也。又,成十五年,楚大夫申公奔晋,晋以为邢大夫。(东阳,晋之山东,魏州广平是。)

郡国志》曰:邢州尚书坊东平地,周百馀步,其所鸣响,人马行上轰轰有声,掘之即火出。

《十三州记》曰:钜鹿,唐虞时大麓之地。《尚书》:“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麓则林之大者。尧之禅舜,欲使天下皆见之,故合群臣与百姓,纳之大麓之野,然後授舜,以明己禅也。

张耳传》曰:高祖从平城还,过赵,赵王自上食,礼甚卑。高祖箕踞。赵相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上过欲宿,心动,问:“县名为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柏人,今尧山县。)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

……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従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治襄国。【《括地志》邢州,本汉襄国县,秦置三十六郡,于此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曰襄国。子据《班志》襄国县属赵国,信都县属信都国,汉盖又分为二县。宋白曰:赵王歇都襄国,今邢州所理龙冈县城是也。】

《舆地广记》

(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十一河北西路

上。邢州,春秋时为邢国,卫人灭之。战国时属赵。秦属钜鹿、邯郸郡,常山王张耳都焉。汉属赵国、广平、钜鹿、常山郡,后汉因之。晋属钜鹿、赵国。后赵石勒亦都焉。后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后,为襄国郡。唐复为邢州,天寳元年属钜鹿郡。梁升保义军节度。后唐改为安国军。今县八:

上。龙冈县,故邢国,秦时谓之信都。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居此,更名曰襄国。汉属赵国,后汉因之,晋省焉。石勒陷冀州,张寳曰:襄国因山慿险,形胜之地,可都也。太兴二年,勒僣号于襄国。其后为慕容氏所灭。隋开皇九年,改为龙冈县,襄国郡治焉。唐为邢州,有夷仪城,在县北一百五十里,《春秋》僖五年,邢迁于夷仪,即此。

《春秋地名考略》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九:

邢国于邢。《史记》:成王封周公旦子靖渊为邢侯,襄十二年。《》曰:凡蒋邢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葢鲁人闻诸国之丧,各以族属远近临之,此为尤亲也,其地在河北祖乙迁都于邢,世纪邢侯为纣三公,忠谏被诛,即此。隠五年,石碏州吁,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始见于经。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杜注:邢国在广平襄国县。闵元年,狄伐邢,齐人救邢。二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僖元年,齐师曹师城邢。十八年,邢人狄人伐卫。十九年,卫人伐邢。二十年,齐人狄人盟于邢。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成二年,晋人以屈巫为邢大夫。杜注:晋邑,葢卫取邢地,又入于晋也。蔡声子曰:子灵奔晋,晋人与之邢,以为谋主,即此事。昭四年,司马侯曰卫邢无难,狄亦灭之。十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田。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诸邑既而邢复入于晋。战国为赵邑,赵孝成王檀台,以朝诸侯,谓之信都。秦灭赵,置信都县。秦末赵王歇都此,项羽使张耳都之,改为襄国,盖取赵襄子谥为名。汉亦为襄国县,属赵国,后汉因之。晋属广平郡石勒改为建平城。《后赵录》:石勒由石门进据襄国,后擒刘曜,尽得关陇,乃僭号建平,大修城郭,徙洛阳翁仲铜马各二,列于永丰门,谓其城曰建平城。冉闵灭赵,刘显复称帝于襄国。晋永和八年,闵攻灭显,毁其城,是后襄国废入任县。魏太和二十年,复改置襄国县,属北广平郡。隋改为龙冈县,置邢州治焉。龙冈者,石赵佛图澄掘地得死龙,咒之腾空直上,故以为名。历唐宋间置郡、军,旋废,大率皆曰邢州。宋宣和二年,改曰“邢台县”。元属顺德府,寻改路。明复为府,今仍之。古襄国城在府治西南,北齐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铜鼎,受五六升,铭曰“邢侯夫人姜氏”。今其冡犹在邢防境。

《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

◎北直六

襄国城在今城西南。殷祖乙迁都于邢,即此城也。春秋时,邢侯都于此,为卫之与国。隐四年,石碏昔杀州吁,卫人逆公子晋于邢而立之。闵元年,狄伐邢,齐人救邢。僖元年,狄复伐邢,齐侯帅诸侯之师以救邢,迁邢于夷仪。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二十八年,晋伐卫。是时,邢为晋所取。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既而邢复入于晋。战国为赵邑。秦灭赵,置信都县。秦末,赵王歇都此。项羽使张耳都之,改为襄国。自是历汉及晋,皆为襄国县治。石勒据之,亦谓之建平城。《后赵录》:石勒由石门进据襄国,后擒刘曜,尽得关陇,乃僭号建平。大修城郭,因徙洛阳铜马翁仲二,列于永丰门,谓其城曰建平城。又勒擒刘曜至襄国,舍曜于永丰小城,盖即永丰门外耳。《元丰九域志》:建平城,石勒所筑,即今邢州城。非也。冉闵灭赵,刘显复称帝于襄国。晋永和八年,闵攻灭显,因毁其城垣。是后襄国废入任县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襄国县,移于今治。魏收《志》:襄国县有襄国旧城。是也。又《隋书地理志》:后齐易阳县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别置襄国县。隋开皇初,郡废。宋沈括《笔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一说城东有牛尾河,因名也。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筑,周十二里有奇。

《大清一统志》

(清)穆彰阿大清一统志》卷三十

顺德府领县九

邢台县

时邢都,初为邢国,秦置信都县,项羽改曰襄国,汉属赵国,后汉因之。建安十七年割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复并入任县后魏太和二十年,复置,属北广平郡建义初,分属易阳郡。周武帝襄国郡,隋开皇初郡废,九年改曰龙冈县,十六年为邢州。治寻为襄国郡治,唐初仍为邢州治,五代因之。宋宣和二年,改曰邢台,为信德府治,金仍为邢州治,元为顺德路治,明为顺德府治,本朝因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