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

更新时间:2024-09-18 17:09

东北地区(Northeastern China),简称东北,旧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四盟区域,今指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五盟市(通指东北三省),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851万。

历史背景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其辽阳市已建城2500年左右,东北是中国较先建城的地区。

“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箕侯国

商末箕子回到东北,被周武王分封在辽宁辽河流域与大凌河流域,称为箕国,因为与孤竹国为邻,且纷争不断,箕子率商朝遗民东迁至鸭绿江两岸,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周武王闻之,宽容大度地乐浪朝鲜分封给箕子,成为周朝属国的箕子朝鲜(公元前1120—公元前194);后被燕国人建立的卫氏朝鲜所灭。

燕国

周武王十三年,周王族的宗室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召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召公奭没有前往蓟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管理蓟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宣化东北),向东到达汉城(今韩国首尔)。燕国的疆域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

东胡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东胡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柔然、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蒙古各族。

汉晋时期

前202年汉高祖在定陶正式称皇帝,用“汉”号,定都长安,封卢绾为燕王。汉十一年(前196年)同陈豨叛乱,刘邦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6年二月,汉高祖封儿子刘建为燕王。武帝时燕王刘定国自杀而死,封国被废除,改为郡。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

公孙氏政权

两汉、魏、晋时期,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189年—238年,辽东公孙氏政权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及燕国。

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分裂为南乌桓、北鲜卑;公元三世纪从鲜卑拓跋氏中又分裂出柔然。

乌桓

西汉武帝时期,乌桓族主要活动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首领朝贡于汉朝,接受侯、王、君长的封号。不久,率众大规模迁居缘边十郡。其向西发展到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一带,东汉末年,因曹魏政权的征讨,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另一部分随着鲜卑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族,此后,这个古代民族逐步在历史中消失。曾参加魏灭燕之战。

鲜卑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

魏灭燕之战后,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北燕、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

柔然

柔然与鲜卑拓跋氏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柔然被突厥打败后柔然国灭亡。

北魏对柔然贵族优遇,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各种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随着鲜卑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证实其先祖确系柔然人。

留在东北西部的柔然分裂为契丹、室韦。

《汉书·王莽中》记载:“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夫余本属玄菟郡管辖,献帝时,夫余王求改属辽东郡。其中原因如《三国志》所云:“夫余本属玄菟。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献帝时,公孙度割据辽东,籍田、治兵,“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又有扶余、濊貊之用。”从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看,夫余国纳入朝贡制度以后汉文化传播到夫余地区,并产生了强烈影响,以吉林市为中心,南到通化地区北部,夫余文化明显吸纳较多的汉文化因素,如在榆树老河深二期文化出土了汉式铁制生产工具、锸、凿;四乳四蟠纹镜、四乳八鸟纹镜、四神规矩镜、七乳七兽纹镜,鎏金铜带钩和错银铜带钩,以及五铢钱等[16];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葬中曾出土精美的漆奁盒、耳杯、勺和丝织品等。[17](P6-7)在夫余国的中心地今吉林市地区甚至发现单纯的汉文化遗存,李文信先生认为出土于龙潭山车站至东团山子间之铁道两侧的汉族文化遗物,种类多,出土范围广,此绝非东北土著民所有,为汉人移住此地颇久,人数甚多,毫无容疑。[18]若如李文信先生所言在夫余地区出现了汉人聚居点,说明夫余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魏末晋初挹娄脱离扶余自立。至太康六年(285年)为鲜卑所灭。

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隋唐

北燕、北齐统治辽西地区,北周时为北齐部将高宝宁管理,隋灭高宝宁后由邓暠镇守,唐朝建立后在辽西故地置东夷都护府。

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乾封元年,唐高宗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进击高句丽,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室韦,古代东北民族。又作失韦,或失围。北魏始见记载。源于东胡鲜卑柔然,柔然被突厥打败后,分裂为南契丹,北室韦。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以狩猎为业,多捕貂,养牛马,食肉衣皮,也种植麦、粟;夏时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领号“莫贺咄”,不相统属。不时遣使至北周、北齐朝贡。后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五部,各不相属,风俗习惯稍异,曾经为突厥所役属;

室韦都督府,唐朝在室韦族聚居区域设置的军政合一建制,位于黑水都督府西。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室韦开始接受唐平卢节度使统辖。791年(唐贞元七年)前后,唐廷决定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也受边州都督所节制。府治不详。室韦都督府辖区,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一带。辖区境内有20余个部落。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韦族诸部逐渐被契丹人所吞并而与之融合,室韦都督府也随之解体,前后存约百余年;

10世纪初被契丹人征服后,他开始了与其它民族融合的过程。

始于9世纪末,其西边的突厥被回纥攻破后,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西迁或南逃,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机,在9世纪末北进,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已知的有: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在辽朝时以萌古或被称袜劫子为号,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16个部落的蒙古族。

大、小如者室韦,约在9世纪初已由大兴安岭以东西迁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后期称“俞折”(系“如者”转音),辽又转称羽厥(亦作乌古),这时一些在大兴安岭以西的移塞没等部落也改称乌古,使其地域有今海拉尔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金末加入了蒙古族。

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韦、乌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韦是在唐中期以后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泊(今贝尔湖)一带的,辽代称敌烈,金称塔塔尔部,蒙古兴起后为蒙古兼并。

乌素固部和西室韦等部,在8世纪中叶以后因军事行动已转移到阴山之阳的振武附近,军事上受挫后似未返回原故地,在辽金时代与黑车子室韦同被称为阴山室韦。

黑车子室韦称号见于唐后期,他是和解、那礼等部在南徙过程中采用的新称号,新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被辽征服后不久。其名渐不复见,乃以阴山室韦之名见于史书,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员,13世纪初归入蒙古族。

经过上述变动后,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金初归附女真后遂不见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吕不室韦来源于黄头室韦,黄头室韦是唐代室韦诸部中的大部,唐末分为大、小二部,辽初被阿保机征服后,置突吕不室韦部、涅刺拏古部,成为辽太祖时期契丹20部成员,居住在今齐齐哈尔至泰来县一带;辽圣宗契丹34部中涅刺挛古部改称涅刺越兀部,并被迁戍黑山(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北,不见突吕不室韦部之名,疑黄头女真是该部改名。

公元9—11世纪,蒙兀室韦西迁进入外蒙古高原三河源地区,后来不断兼并鲜卑后裔,形成蒙古族主体72部,最后又通过成吉思汗吞并草原上各个民族部落,建立蒙古帝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东北、朝鲜半岛东北及外东北一部分。营州之乱后,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称“震国王”,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等别称。后被辽灭国,改称“东丹国”(实际为辽附属政权)

辽金时期

辽金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建立契丹,后因起源辽河又更名辽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之后又入主中原,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获得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属契丹(契丹国号有多次改动)。

公元1113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元朝

8世纪,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肯特山区。12世纪,曾被金朝授予“札兀忽里”的头衔。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1260年忽必烈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东北地区分属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管辖。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等地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极为发达且极为重要,辽东的三万卫吉林船厂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冶铁、造船中心。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山东)。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另有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管理其他地区。

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金国,史称“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号为“满洲”。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初期对东北实施军府制,设立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1661年开始建立柳条边,封禁汉人移民至内蒙古、黑龙江与吉林,由于辽宁汉人众多,也禁止辽宁汉人移民黑吉蒙等地。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闯关东

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3]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1911—1931)为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东北军统治,包括奉天(除关东州满铁附属地)、吉林、黑龙江热河和部分时期的察哈尔特别区,1912—1931年,是东北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张作霖借助辽东物产,大力发展东北工业与商业,使奉天由晚清时期第五省变为全国第一省,黑吉两省也由荒无之地变为全国的富饶之地.

日据时期

(东北全境为1931年9月—1945年8月,其中关东州满铁附属地等为1905年—1945年8月)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了关东州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满洲国划分为19个省和新京特别市关东州为日本租借地,现锡林郭勒盟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辖。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8年11月)

国民政府设立东北九省大连等直辖市,中共设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并于1947年4月23日在乌兰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解放后

(1948年—)东北从东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区过度到东北经济区。

地理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林业

气象

中国陆地气象地理一级地区区划中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资源

土壤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很大,东北西部蒙东5盟市各大草原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山区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矿产资源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

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占中国的一半左右,大庆油田(中国最大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三大油田为全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北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

东北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土地

【东北全境土地面积】:152.0784万平方公里

【东北全境耕地面积】:4.0068亿亩

【东北全境草原面积】:6.915953亿亩

辽宁省:土地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约合6139.35万亩),草原面积35.01万公顷(约合525.15万亩)。

吉林省:土地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约合8306.7万亩),草原面积584.22万公顷(约合8763.3万亩)。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松岭区),全省耕地面积1198.95万公顷(约合1.798425亿亩),草原面积216.23万公顷(约合3240万亩)。

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1万亩,草原面积1.49亿亩。

兴安盟:土地总面积59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万亩,草原面积5100万亩。

通辽市:土地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78万公顷(约合1556.7万亩),草原面积327.4万亩。

赤峰市:土地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0万亩,草原面积8900万亩。

锡林郭勒盟:土地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辖14个地级市,省会沈阳,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门户。

沈阳市副省级市)辖10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大连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辖7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鞍山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抚顺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2个自治县;

本溪市辖4个市辖区、2个自治县;

丹东市辖3个市辖区、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锦州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营口市辖4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

阜新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

辽阳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盘锦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铁岭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朝阳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葫芦岛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吉林省

吉林省,简称“吉”,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省会长春。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该省吉林市是中国省市同名城市。

长春市(副省级市)辖7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吉林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

四平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辽源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

通化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白山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松原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白城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6个县级市、2个县。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河与俄罗斯为邻,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约3045公里;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吉林省。南北长约1120公里,东西宽约930公里,面积47.3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黑龙江省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石油煤炭木材食品工业为主。

哈尔滨市(副省级市)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齐齐哈尔市辖7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鸡西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鹤岗市辖6个市辖区、2个县;

双鸭山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

大庆市辖5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

伊春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佳木斯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七台河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牡丹江市辖4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

黑河市1辖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绥化市1辖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大兴安岭地区辖4个市辖区、2个县,1个县级市。

蒙东地区

蒙东地区,属于东北经济区,行政区划上归属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东”,辖5个盟市。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总面积66.49万平方公里,占东北地区总土地面积的45.2%,地处内蒙古的东北部,东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蒙东地区属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秋季霜冻早,冬季寒冷漫长。

200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被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赤峰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7个旗;

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

呼伦贝尔市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

兴安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3个旗;

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

经济

东北地区经济起步较早,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过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东三省长达五十余年直接上交财政收入是国家转移的5倍左右,且不计算向全国各地转移的大量工厂,仅一个大庆油田便上交了24亿吨石油。

2021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5699亿元,增长6.1%。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7946亿元,增长1.3%。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9624亿元,增长4.8%。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

工业

东北地区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一度占有中国98%的重工业。

东北地区主要有沈大工业带、长吉工业带、哈大齐工业带三个工业带。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两大城市群。主要工业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长春、吉林、哈尔滨等。

农业

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龙江省、吉林省皆为农业大省,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多年全国第一,吉林省粮食单产多年全国第一,87%的粮食定为高品粮。

盛产大米、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高粱以及温带瓜果蔬菜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辽宁沿海地区还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及各种鱼类。

旅游

东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草原、湿地、冰雪、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冰雪旅游和度假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08年东北地区旅游总人数达到3.5亿人次,国际旅游人数660万人次。

文化

东北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世纪)。

形成的过程

100万年前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哈拉毛都乡王府屯的王府遗址,是东北最古老的人类遗址,属于东北仅有、中国9处百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之一,标志着早在100万年前,东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东北发现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庙后山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二三十万年前的金牛山、鸽子洞文化,5万至1万年前的青头山人、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前阳人等古人类,9000年前的海拉尔扎拉诺尔人,7000年前沈阳新乐下层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县长新南山遗址、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尔西沙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开流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长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遗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西辽河红山文化,东北文化薪火相传,是后来形成的商族、肃慎、东胡、秽貊(扶余、高句丽)等东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是中华第一道文明曙光,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以前将不是只有传说。

舜帝(约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时把中国分为十二州,闾山被封为东北幽州的镇山即北镇山医巫闾山。

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区划分为:1.汉满农耕文化区;2.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3.北方渔猎文化带(区);朝鲜族丘陵稻作文化区。

汉满农耕文化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到北部的广大区域内,包括黑、吉、辽三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民族文化区。

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及黑、吉、辽三省西部的部分地区,是东北地区第二大民族文化区。

北方渔猎文化区位于汉满农耕文化区和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之间,沿嫩江、大兴安岭由南向北延伸.在大兴安岭最北端折向东南,沿黑龙江、小兴安岭一直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越过中俄两国的边界.这个文化区一直延伸到俄罗斯从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包括说通古斯语和古亚细亚语的各民族。

朝鲜族丘陵稻作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并且以这一地区为中心呈扇形向北、东、南三面扩散;

在文化层面,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移民人口的流入,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基础,形成了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与鲁莽共生,开放与保守共存。

东北地区移民文化主要由三种人形成成。第一种是流民,第二种是谪戍,第三种人是移民。其中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为主,给封闭200多年的东北地区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汉文化。文化的相互交融,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奠定了多元的新型东北文化基础,东北少数民族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

东北地区的方言包括东北内陆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东北官话,大连、丹东、营口等地区使用的胶辽官话,承德、赤峰、朝阳等地区使用的北京官话,另在黑龙江北部存在冀鲁官话方言岛。

文化区域的地理

(如图《东北文化的地理范围》所示)

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1)满族

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2)朝鲜族

分散居住在东北黑吉辽三省,吉林的延吉朝鲜族自治州成聚居状态。在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建立的自治政权机构有:朝鲜族自治州1个、朝鲜族自治县1个、朝鲜族乡、镇(包括民族联合乡、镇)43个、朝鲜族村1000多个。

(3)赫哲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少数人散居在饶河县、抚远县、桦川、依兰、富饶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4)俄罗斯族

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等处。

(5)蒙古族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

(6)回族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东北三省回族分布比较散。

(7)锡伯族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此外,在辽宁省沈阳市附近建有兴隆台、黄家两个锡伯民族乡;在新疆霍城建有“伊车嘎善”民族乡。东北三省的锡伯族,大都分布在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而在新疆居住的锡伯族,也集中在伊犁河谷地区。

(8)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跨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我国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9)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交通

铁路

航空

轨道交通

高等学府

历史大事

100万年前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哈拉毛都乡王府屯的王府遗址,是东北最古老的人类遗址,属于东北仅有、中国9处百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之一,标志着早在100万年前,东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东北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庙后山人”,距今40万—50万年前。

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是中华第一道文明曙光,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以前将不是只有传说。

舜(约前2277—前2178)把中国分为十二州,闾山被封为东北幽州的镇山即北镇山医巫闾山。

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前202年,汉朝建立,继承秦制,仍设辽西郡、辽东郡。

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

前37年,高句丽建立政权。

189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209年,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讨伐韩濊;

660年,唐军和新罗联合消灭了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部建立起来的国家百济。

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

698年,大祚荣联合靺鞨、高句丽人建立渤海国。

926年,辽国灭渤海国。

907年—1125年,辽朝。东京道、上京道,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

1115年—1234年,金朝。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管辖东北地区。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与岭北行省一起为东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后更名为辽东都司)。

1403年,明成祖朱棣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东北地区。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自立为汗,建元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辽东七十余城易主。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6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另见南明词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1661年清军入关后为保护清朝皇室“龙兴之地”,在辽宁与吉林、内蒙古边界修建柳条边,禁止汉人进入黑吉,清朝的封禁政策造成东北边疆空虚,为后来沙俄入侵、领土丧失埋下祸根。

1685—1686年,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

1689年,清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中国对外东北的主权。

1858年,清俄签订《瑷珲条约》,该条约为黑龙江将军奕山沙皇俄国私自签署,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政府得知后不予承认。

1860年,清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将原定两国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兵不血刃,掠夺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闯关东移民潮开始。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侵占东三省全境。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战后的日俄共同瓜分东北。

1906年,日本成立“满铁”。

1909年,清韩《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2月29日,东北易帜,张学良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合法性。

1929年,中东路事件,苏联占领黑瞎子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开始侵占整个东北。

1932年,日本扶持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改长春为“新京”。

1934年,溥仪即位伪满洲国皇帝。

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歼灭关东军,日本战败,伪满洲国崩溃,东北光复(史称八月风暴行动)。

1946年,四平保卫战

1948年,辽沈战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苏联将旅顺海军基地归还中国。

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

1991年,《中苏国界东段协定》。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分割黑瞎子岛。

风景名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