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目五铢

更新时间:2023-08-09 17:16

鸡目五铢,即小五铢西汉时期官方铸造的五铢钱辅币,俗称“鸡目钱”、“鹅眼钱”,因其形如鸡目而得名。其三官钱制(钟官、技巧、六厩)完备,有鎏金、传形、阔缘、星文、背“长寿”诸类,是西汉五铢钱中的一大专类。

钱币简介

鸡目五铢,就是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鸡目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鸡目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鸡目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文物文献

西汉五铢中有一品小型五铢,因其出土数量较为稀少,缺乏相关文献记载,历代泉学家对此争议颇大,莫衷一是。关于小五铢的探究,清鲍康在《观古阁泉范说三》中记载:“道光壬寅、癸卯间,长安城西,掘得五铢泥范甚多”、“复得小五铢泥范一角,亦正文凸起,穿上作一横文,应系一朝之制。而近时出土泥范,无不穿上作横文,并见一、二有款识者,确非伪造,字亦阳文而反其书,其纪年乃元康、神爵诸字,然则此种五铢,当为汉宣帝时物”。

近代学者对于小五铢的铸行年代所持观点以西汉赤仄、宣帝、新莽、晋、陈为主,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张絅伯先生新莽说与丁福保先生陈文帝天嘉鸡目五铢说。张絅伯先生在《泉币》杂志刊文说:“近时中日泉家,闻见较广,审其制作,酷似西汉,既非晋时应有,绝非私人所铸,考定为新莽之物”。后更推定为“莽制第一期之单位”。而丁福保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中将此钱定为陈天嘉鸡目五铢。

1982年汉宣帝杜陵一号随葬坑出土数枚小五铢,第一次以确切出土记载证实小五铢为西汉产物。根据记载,宣帝杜陵陪葬坑出土小五铢多系于随葬陶俑腰间。杜陵随葬陶俑高近60cm,相当于真人身高的三分之一,而小五铢直径在1.0-1.2cm之间(注:约合汉尺五分),近普通五铢一半大小。故有学者认为宣帝杜陵出土小五铢为随葬皇家冥币。今所见小五铢质量参差不齐,字文也多有差异,部分小五铢铜质不精,字文夷漫不清,更有甚者出土化渣。目前钱币界基本认同小五铢有官铸私铸两种,铸造时期自西汉武帝至元帝时期为止。汉成帝改革三官铸币机构后,晚期纪年墓葬未再见有批量鸡目五铢出土。

鸡目五铢径约1~1.2厘米,重0.6克左右。“五铢”二字与西汉三官五铢相似,铢字“朱”头方折,“金”头呈箭镞状或三角形,“金”与“朱”大体等高,字文雄劲有力。该类五铢钱径普遍较小,多在1.0-1.2cm之间,枚重0.5-0.8克,(注:以西汉一斤为250克算,一铢约0.65克),制作工整,铜质精良,边廓光洁。钱穿孔上下有横纹、半星。星文等纹饰,按其钱缘又可分为阔缘、狭缘等,还有传形、五朱、背“长寿”等诸多品种。根据其与三官钱同铸的情况以及鎏金来看,作为冥币铸造的可能性极低。

旧谱将鸡目五铢定为“沈郎五铢”、六朝“鸡目五铢”或王莽所铸。有人认为是武帝赤仄五铢一当五之辅币;亦有人根据汉宣帝杜陵所出鸡目五铢,将其归为宣帝时期之明器(即冥钱),两种观点仅为一家之言,罗列于此仅做参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