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表微

更新时间:2023-12-19 19:04

《荣禄表微》是夏曾佑所著作品,出自于《夏曾佑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品原文

王船山之论赵高,其略曰:“高用秦之势,以毒天下。关东兵起,天下必以为高之身与秦同为齑粉矣。乃高方谋与群盗和,约弑二世以共分秦地。于是小人有无方之恶,有时而不喻于利,而君子防维之术穷矣。”夫岂独赵高然哉,观之荣禄而益信矣。荣禄用满洲之势、太后之信以流毒天下,与赵高同;时穷势蹙,乃不恤弃满洲、讦太后以求自免,亦与赵高同。惟赵高伏子婴之诛,而荣禄得享富贵以没世。岂天相神(洲)〔州〕,不一其例耶?按:荣禄十年以前,无所表见于天下。自甲午以后,乃以一身系全世界之动静。戊戌、庚子二事,均以荣禄为谋主,荣禄之公忠亮达、才识宏深,亦于此时见之。盖所谓“公忠”者,非公忠于本朝,乃公忠于外国;所谓“宏深”者,非宏深于壮猷,乃宏深于奸计,洵为中外所未及知矣。溯戊戌四月□□日,恭忠亲王薨逝;二十三日,下诏维新;二十五日,召见康有为等;二十七日,荣禄出镇北洋,同日,逐翁同龢。事机之来,间不容发,识者忧之。八月初一日,聂士成劝荣禄用兵自卫,初三日自以一万五千人至河东陈焉。事后聂不得赏,怨望,大言曰“此次功劳都是我的,而天下以为某某,可恨极”云云,于是论者始知此事。初五日,康有为出都,即日附汽船南下。初六日晨,捕康有为于南海馆,不得,始知其去。电饬荣禄捕之,荣禄日中得电, 而不言。至初七日中,始命直隶候补道某甲,往(唐)〔塘〕沽捕焉。不命之见,不予之以札,不予之以兵,不予以专车。某甲至晚始得达(唐)〔塘〕沽,而康有为之去远矣。明日去天津谒荣禄,荣禄甚喜,曰:“我令尔去者,正以天下事未可知,别人不解此意。一认真办,反生枝节故耳。”初十日晚,梁启超自天津潜行,将之(唐)〔塘〕沽,为侦探队所觉,奔告荣禄,而误为康有为。时荣禄已卸北洋大臣任,将入都矣。然特郑重其事,先派小兵船追之,而后使聂士成与招商局总办某、电报局总办某、亲军队统带某,暨天津之现任各地方官同追之,大索于塘沽。夫荣禄与康有为为仇宜也,而初六日何以故纵之?既纵矣,何以初十日又严索之?一人一事,数日之间,前后三变,何哉?盖其所谓天下事未可知者,乃初六、初七日,时训政之遂不遂,未可知也。太后而果训政,荣禄为元勋;太后而不果训政,则荣禄有放康有为之德,可以自解于皇上,故其缓捕如彼。至初十日,则太后之训政定矣,不必兼顾皇上矣,故其急捕又如此。又缓捕之事踪迹昭然,难于掩覆,乃遍告人曰:某甲是小人,是最靠不住者,是最会说诳者。盖欲人人以某甲为无赖,闻其言而不信也,而某甲遂用是偃蹇以终云。

己亥立嗣,用以尝试中外之人心,荣禄实主其谋。当某地电谏时,荣禄大怒,欲骈诛之。某公争之力,荣禄大言曰:“我与皇上势不两立,岂尔等尚不知乎?”然荣素性机警深阻,不为暴举。旋自省悟,不复穷治,而其志益坚,乃嗾煽载漪等曰:“欲固大阿哥之位,必歼帝党而后可;欲歼帝党,必尽逐外人,闭关自守而后可。”端邸蠢愚,奉为至计。而荣意实明知外人断不能逐,实将俟其兵连祸结,穷蹙无归,乃以排外之名归之皇上而废之,归之庆王而杀之;再厚许外人以利权,和议不患不成。然后卧榻之侧,无复他人,太后以垂暮之年,孤寄于上,方且惟己之是赖,而后己可垄断富贵。故同时与使馆通馈问,以渐为结束之地;同时电告刘、张,以取信于东南;同时嗾袁昶保己剿匪,以己不与端、刚同党之意示天下。昶与有素,因以识荣,而荣之秘计,昶不知也。荣既讽昶上疏,因而挤之于死。盖一则使太后信己之助匪,二则知袁疏之必传,而可为己不助匪之铁案也。试本此意以读此疏,其情如绘矣。隐微之际,天下至今有疑辞焉。不意团匪榛狉如鹿豕,一纵之后,不可复止,此荣禄之失算也。西迁以后,知初计之断不能售,而己且几几列为罪魁,于是铤而走险,愈出愈奇,使其徒党造作蜚书,名曰“庚子传信录”。托诸新党之口,书中之旨则谓,匪乱之祸,太后主之,荣禄屡争而不得。盖欲归过太后以自脱免,其书俱在,可复案也。洎乎回銮,大逆之志,晚而益迫,知世界之强权在外人,乃一意媚外,让之以万事之利权,以求免其一事之干预。所营既广,费用转多,于是卖国有价、卖省有价、卖府有价、卖县有价。不肖之徒,辇金如山,络绎旁午,以如其门。宰相如此,庶官化之,明目张胆,细大不捐。自古以来,政以贿成,又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及其将死,知赔款之祸致怨至深,而又断无停理,乃于遗折特言之。己居美名,而以其祸嫁于各督抚。至言印花税,则并其素所依赖之,而亦买之矣。有言“自古以来乱臣贼子,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以荣较莽,祸且十倍。君子以为天生此人,盖有故也。【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近代学者、诗人、政论家和思想家。1890年考中进士,旋授礼部主事。1894年前后,结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活动。1897年与严复、王修植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1899年,任安徽祁门知县。1902年卸任后寓居上海,1903年至1905年,任《中外日报》主笔,并致力于编撰《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一书。1906年,随出洋五大臣赴日本考察宪政,归国后发表《刊印宪政初纲缘起》,后任学部二等谘议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和京师图书馆馆长等职。编者简介杨琥,1965年生,甘肃通渭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选编有《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2004)、《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名人谈五四》(2011)、《夏曾佑集》(2011)等书;参与编注《李大钊全集》(2006、2013)。另在《历史研究》、《中国学术》、《北京大学学报》、《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