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更新时间:2024-08-06 00:35

耳鸣是一种在未受到外部声源刺激时,患者会在耳内或颅内感知到异常声音、如嗡嗡、响铃、咔嗒声等的病症。耳鸣常被看作是其他多种疾病的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可能是由血管性疾病、听力损伤、中耳堵塞、头颈部外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引发。另外一些系统疾病,如内分泌疾病或者心血管疾病等也会引发耳鸣。在美国,大约1/3的成年人生活中会出现耳鸣,其中至少10%的人会出现需要医学评估的、长时间的耳鸣。中国约有10%的人出现过耳鸣,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多于女性。

疾病类型

客观耳鸣时,不仅患者可以听到耳鸣声,医生通过听诊设备也可以听到。这类多为搏动性耳鸣,主要由于耳部血液湍流,或面部、颈部肌肉收缩造成,病因和疗效均比较明确。

主观性耳鸣,是在没有外部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只有患者才可以听到的耳鸣。这种主观性耳鸣声,通常被患者描述为响铃声、嗡嗡声或咔嗒声。

根据耳鸣的时间长短进行分类,耳鸣时间短于3个月的为急性耳鸣;耳鸣时间短于6个月、长于3个月的为亚急性耳鸣;耳鸣时间长于6个月的属于慢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表现为耳鸣的节奏通常与心跳速度、脉搏速度相匹配,可能具有急促或轰鸣的性质。医生用听诊器也可以听到,又叫做节律性耳鸣、血管性耳鸣、脉冲耳鸣。它可由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或由特发性颅内高压,即颅骨内压力的积聚引起。

搏动性耳鸣约占全部耳鸣的4%。除此以外,均为非搏动性耳鸣。

这是一类特殊的耳鸣,可能是女性怀孕期间最常见的耳部症状。如果孕前曾经有过耳鸣、听力损伤、长期接触噪音或头痛的经历,那么在怀孕期间患上耳鸣的风险会更高一些。怀孕本身并不是耳鸣的直接原因,而是一种诱发因素。

除了以上分类之外,还有医生根据耳鸣是否给患者带来生活困扰而分为伴有心烦的耳鸣和不伴心烦的耳鸣。

病因

在大多数情况下,耳鸣是大脑对耳部、听觉系统损伤的感觉神经反应。耳鸣通常和听力损失有关,有数百种疾病可以产生耳鸣的症状。

发病原因

血管性疾病最常引起搏动性耳鸣。比如耳颞部附近的动脉血管,可能传递血液湍流的声音,颈动脉系统也是常见的声音来源。良性颅内压升高、乙状窦憩室或者明显颈静脉球的患者,可能听到静脉嗡鸣声。

与年龄衰老有关的听力损失,也就是老年性耳聋,通常从60岁左右开始。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音中,或者长期身处于噪音环境,也会损害人的听觉系统,并导致听力损失,比如大型的娱乐活动现场,或剧烈的电锯声。

在听力损失的情况下,大脑就无法接受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大脑开始适应,而耳鸣可能是大脑填补这种缺失的一种方法。

耳道堵塞,可以导致内耳压力增大,影响鼓膜的功能。比如耳垢过多、中耳积液等。咽鼓管异常开放,可以引起类似海洋咆哮声的耳鸣,并且频率与呼吸同步。

头部或颈部的严重外伤,可以损伤到神经、血流和肌肉,从而引起耳鸣。这种耳鸣症状往往比较严重。

颞下颌关节连接着下颌骨颅骨,位于耳朵前部,控制着张口、闭口或者咀嚼等动作。

颞下颌关节中的肌肉、韧带、关节软骨受损,可以导致耳鸣症状,因为它与听觉系统相邻,与中耳共享部分韧带和神经。这种耳鸣患者,还会感到下颌疼痛,或者下颌移动能力受限制;咀嚼或者讲话时,有关节摩擦音。

重感冒流感或鼻窦感染引起的鼻塞,可以在中耳产生异常压力,引起耳鸣。在潜水、跳水等情况下,由于水压的剧烈和快速变化,引起的急性气压伤,也可能损害中耳、内耳,引起耳鸣。

一些处方药的副作用也包括耳鸣。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耳鸣是一种急性、短暂的副作用,如果停止服药,耳鸣症状通常会减轻或者消失。

一些耳毒性药物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耳鸣的症状,比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耳鸣可以是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就是说,这些疾病是常见的引起耳鸣的疾病:

内分泌疾病:甲亢甲减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紧张症

肿瘤:听神经瘤

诱发因素

有些人在吸烟、喝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食用某些食物后,或者压力过大、疲劳等情况下,会加重耳鸣症状,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症状

耳鸣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也可以是持续的或不规则的。耳鸣患者听到的声音,也各种各样,蝉鸣声、嗡嗡声、沉闷声等。

耳鸣带来的影响和患者的心理体验,也各不相同,一些患者认为耳鸣只是一种轻微的干扰,还有一些患者认为耳鸣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典型症状

音质表现多样,常被描述为蝉鸣声、嗡嗡声、咔嗒声、搏动声,或者其他噪声。

耳鸣可以出现在单侧,也可以双侧耳鸣。耳鸣的出现部位,可以在耳中、颅内、颅外、空中等。

耳鸣响声出现在颅内、颅外时,叫作颅鸣。患者自觉鸣响在头部,或者在头部表面的某个区域。

如果患者自觉耳鸣的响声在身体周围的环境中,则是空中鸣响。

高音调持续性耳鸣,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引起,或提示可能耳蜗损伤。

低音调性耳鸣,通常见于梅尼埃病,或者病因不明确的耳鸣患者。

呈明显的搏动性耳鸣,或者耳鸣呈嗡嗡声,运动时耳鸣频率和强度增快、增加,部分患者可以意识到耳鸣与脉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还有一部分患者的耳鸣强度、音调,会随着头部运动或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咔哒音性耳鸣可能提示伴有结构生理性改变,或者神经系统疾病。

伴随症状

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

耳鸣患者中2/3的人伴有听力的减退。

患者常常感觉到耳胀、耳闷、耳堵、耳部不舒服。可以在耳鸣的同侧出现,也可以出现在对侧。

多为自觉天旋地转的眩晕,或者恶心呕吐,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眩晕发作前,耳鸣会明显加重,眩晕过后耳鸣则减轻。

耳鸣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心烦和失眠等情况。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耳鸣的影响程度不同。

就医

耳鸣患者就医时,医生往往会采集完整病史,对所有耳鸣患者进行全面的头颈部检查,用排除法寻找耳鸣的可能病因。通过听力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来确定耳鸣病变部位。

对血管性耳鸣的患者会进行杂音听诊等,并且需要行CT、MRI或血管造影检查。

对怀疑听觉系统引发的耳鸣患者,需要进行听力测定。

就诊科室

听觉系统的耳鸣患者,往往在耳鼻喉科就诊。血管性耳鸣,往往由耳鼻喉科医生或者神经科医生进行评估。

相关检查

医生会对所有的耳鸣患者,进行完整的头颈部检查,包括脑神经检查、鼓膜评估。

如果患者耳鸣持续6个月或以上,还应该进行正式的听力评估,包括听力计检查、鼓室导抗测试、听力反射试验、言语识别能力检测、耳声发射检查。这些测试可以提示中耳、耳蜗和脑干的异常,明确听觉系统内发生异常的部位。

检测未发现耳部异常者,医生会利用听觉脑干电位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以排除内耳异常、神经系统病变。

医生会在患者不同体位时,进行颈部、耳周、乳突颞部、眼眶的听诊。还会按压耳鸣侧颈部血管,观察耳鸣是否消失或改变。

对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患者,一开始即应安排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很多患者需要做增强MRI和增强CT两项检查,是因为血管性耳鸣的病因多种多样。如果这两项检查结果均正常,但仍高度怀疑血管性病变,则需要进行介入性血管造影或MRI血管造影检查。

通过耳鸣定量测试,可进行耳鸣及心理方面的量化评定,包括耳鸣音调和响度匹配测试、最大不适阈测试,以及各种相关量表。

鉴别诊断

该疾病一般临床诊断明确,如果有复杂情况,须经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判断。

治疗

耳鸣病因明确后,需要积极对因治疗。

3个月内原因不明的耳鸣,则按突发性耳聋方案治疗,包括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的应用等。

病因不明确,或者病因明确但久治不愈,或者病因治愈后遗留耳鸣的患者可以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耳鸣习服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掩蔽疗法等。

伴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耳鸣患者,应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急性期治疗

耳鸣的急性期为突然出现严重困扰正常生活或伴有其他症状的耳鸣,再排除其他可明确的病因之后,应按突发性耳聋方案治疗,改善内耳微循环是重要措施。

一般治疗

对于许多患者而言,耳鸣是一种慢性症状,或者可以称为慢性病,治疗目的在于减轻耳鸣的影响,以及纠正相关的功能障碍。

如果是抑郁症和失眠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和纠正睡眠障碍,来减轻耳鸣症状。

血管源性的耳鸣,针对原发病,可采用多种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良性动脉变异时,结扎相应的病变血管。

伴听力损失的患者,通过矫正听力损失,或者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方式来获得治疗效果。

药物耳毒性引起的耳鸣,应当停用这些药物,防止病情进展。

耳鸣习服疗法

通过心理治疗及结合可佩戴的发声器,促使患者对耳鸣信号的习服。最终达到使患者除非特别有意识地注意耳鸣,否则不会察觉到耳鸣,或者即使感知到耳鸣,也不会引起心烦、烦躁。

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治疗需要患者写日记,完成作业,激发起积极性。通过教会患者识别问题,强化应对,学会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以及学会放松方法,从而改变自身对耳鸣的心理反应。

掩蔽疗法

使用类似于助听器的装置,产生低强度声音,以减少患者对耳鸣的感知。对于听力损失引起的耳鸣,使用助听器也可以掩蔽耳鸣。

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对耳鸣可能有轻度疗效,包括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降低血液黏度和抗凝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

此外,还有鼓室内给予地塞米松,可以治疗部分耳鸣患者,尤其是有耳蜗疾病的患者。

手术治疗

对部分静脉源性博动性耳鸣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按摩

按摩双耳:双手掌搓热,用搓热的掌心捂住双耳,然后双手再松开,这样重复30次。

按摩听会穴:用食指或大拇指,轻柔地按揉听会穴5分钟左右。听会穴在耳前,张口凹陷处即是。

针灸

针灸治疗耳鸣的穴位通常在耳部,包括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还有一些身体其他的穴位,包括阴都穴太溪穴风池穴中渚穴等。

预后

耳鸣可以自发性地改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50%有明显耳鸣的患者,5年后得到缓解。这些缓解的患者中,43%为完全缓解,57%剩余轻度症状。这种自发性改善,见于病程短、年轻、随访间隔时间长的耳鸣患者。

耳鸣严重程度变化不定。有些研究显示55%的严重耳鸣患者,表示只有轻中度的心烦。另外一些研究则显示,45%的耳鸣患者从轻度的心烦,5年后发展为中重度的心烦症状。

日常

如果耳鸣已经存在较长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带给生活的困扰会逐渐减轻。如果确实无法缓解,并因此带来不良情绪,应当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避免因为耳鸣带来更多的痛苦。如果耳鸣影响到睡眠,也应当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尝试合适的治疗策略。

日常生活管理

远离日常生活中引起耳鸣或者听力损伤的因素,包括:

预防

一般预防同以上日常生活管理措施;另外需要注意预防可引起耳鸣症状的原发疾病。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