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腐烂病

更新时间:2024-04-13 08:44

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是由梨黑腐皮壳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梨树上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梨树的主干、主枝和侧枝的树皮,常造成树体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甚至造成死树或毁园。

病原特征

病原病原为梨黑腐皮壳(Valsa ambiens (Pers.). Fr.),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真菌。无性时期为迁回壳囊孢(Cytospora carphosperm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座内,1个子座包藏1个分生孢子器,孢子腔多室,不整形,具一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孢,不分枝。分生孢子香肠形,两端钝圆,无色,单孢,尺度为5-6.5微米×1.0-1.2微米。

生理特性

刘振宇等1998年的研究表明,梨树腐烂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温度为25℃,在45℃温度下恒温处理10分钟就失去萌发能力。分生孢子萌发的酸碱度范围为pH为3.0-7.0,最适为pH 4.0。分生孢子萌发需要98%以上的相对湿度,有营养的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空气充足、黑暗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

2002年刘振宇等对梨树腐烂病病原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 var. pyri Y.J.Lu)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生长温度为5-40℃,最适为25-30℃,该菌在没有营养的水琼脂上不能生长,在PDA、PM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原菌在pH为1.5-6.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为4.0;在中性和偏碱的条件下不能生长,这与其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酸碱条件类似。该病原菌可利用多种氮源和碳源,其中对蛋白胨的利用最好,对有机氮的利用比无机氮好;碳源中对蔗糖、葡萄糖、淀粉、麦芽糖的利用都很好;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王兰2008年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香梨树腐烂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在高温、低温和最适温区内生长差异显著,在20-30℃的条件下生长较快,低于10℃或高于35℃均不利于菌落的生长,菌丝生长适宜的pH为4-5,二者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与其它酸性条件下生长的菌丝差异显著。香梨树皮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好,与其它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差异显著;菌落在含有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光照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影响。

王旭丽对采自4个省份的9个梨树腐烂病菌分离株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点的研究还发现,梨树腐烂病菌各分离株无论在菌落颜色、产孢特点,还是在37℃高温下的生长情况,都和苹果腐烂病菌有一定差别。

为害症状

梨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主枝、侧枝,主干和小枝发生较少,但是在感病的西洋梨上,主干发病重,小枝也常受害。症状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类型。

溃疡型症状:树皮上的初期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皮层组织变松,呈水渍状湿腐,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此时组织解体,易撕裂,并有酒糟味。随后,病斑表面产生疣状突起,渐突破表皮,露出黑色小粒点,大小约1毫米。当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淡黄色卷须状物。以后病斑逐渐干缩下陷,变深,呈黑褐色至黑色,病健部分交界处发生裂缝,由于愈伤组织形成,四周渐翘起,病斑逐年扩展,一般也较慢,很少环绕整个枝干。在衰弱树、衰弱枝上,或在遭受冻害的西洋梨上,病斑可深达木质部,破坏形成层,并迅速扩展,环绕枝干,而使枝干枯死。在愈伤力强的健壮树上,病皮逐渐翘起以至脱落,病皮下形成新皮层而自然愈合。

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极度衰弱的梨树小枝上,病部不呈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很快包围整个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点。病树的树势逐年减弱,生长不良,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全树枯死。

腐烂病菌偶尔也可通过伤口侵害果实,初期病斑圆形,褐色至红褐色软腐,后期中部散生黑色小粒点,并使全果腐烂。

分布范围

梨树腐烂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河南、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均有分布。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枝干病斑内越冬。次年春季,病斑内菌丝体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继续扩展,并在雨后出现黄色卷须状物(孢子角)。分生孢子藉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只有在侵染点树皮长势衰弱或死亡时才容易扩展,产生新的病斑。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

有2个发病高峰:春季盛发,夏季停止扩展;秋季再次活动。夏季树皮产生落皮层至落皮层组织上,出现新的病变,但危害较春季轻。

寄主抗性

种与品种间存在着抗病性的差异,西洋梨和日本梨某些品种受害重,可造成主干、大枝枯死,中国梨品种小枝条易枯死。中国梨品种如砀山酥梨、黄梨、面梨等次之,而京白梨秋白梨、慈梨和鸭梨以及日本梨系统的二十世纪很少发病。中国的花盖梨对于此病的抵抗力最强。在安徽省砀山地区,凡用棠梨作砧木的梨树均未发病。

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

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改善卫生条件,以增强树势,提高寄主的抗病力,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在药剂防治病害方面,应加强对现有药剂和防治措施的评价和筛选,以确定出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早春对主干、大枝喷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减少病原菌预防发病。

刮去病组织后,用多抗霉素可湿粉1份加植物油2.5份,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加植物油1.5份混合均匀涂抹病部,对治愈病斑有较好的效果。也可涂抹菌立灭2号50-100倍液、果康宝50倍液或30%腐烂敌30倍液、农抗120水剂50倍液等,以防治病疤复发。

梨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梨树普遍带菌,因此化学防治的研究从保护转向筛选具铲除效能的杀菌剂或带内吸杀菌剂方面。武泽民通过对3种无公害农药防治梨树腐烂病效果比较试验表明,果富康3倍液、4.5倍液对梨树腐烂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红侠通过5种药剂,采用皿内生长速率法和病斑刮除涂抹法进行梨树腐烂病的防效试验,表明康泰处理组的抑制率达到91%,平均伤口愈合宽度为16.3毫米,平均治愈率为96%,且复发率低,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好克力和果腐宁。

为了提高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张学芬进行了不同药剂和不同方法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治疗梨树腐烂病,采用刮斑治疗法效果优于划道法。在供试的药剂中以843康复剂、甲基托布津、腐必清、甲霜铜、可黑星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高。若采用划道法治疗,最好在发病初期病斑较小时进行,并选用杀菌力强的药剂,如腐必清,同时在药液中加入强力渗透剂,如平平加。还要注意划道的宽度不要超过0.50厘米,涂药液的次数最好在2次以上。钟建军应用菌毒清和甲基托布津混合液防治梨树腐烂病初试,春季和秋季共治病梨树8479株,病树治愈率达96%。8月上旬病树复发株数125株,复发率147%;病树死亡131株,死亡率F降到1.5%。复发的病树经过刮治,生病部位产生了新的愈伤组织,生长情况良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