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0 21:14

子,汉语一级字,读作zǐ或zi,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女儿、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等含义。

汉字源流

子,象形字。

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子”字有三系写法:

第一系写法(图1、图2、图3)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后或省简其发,或于头部标记其囟;该字至西周时期(图4)形体稍变,上肢为襁褓包裹,其后形体稍讹,至《说文解字》中籀文(图6)则在字下加一符号,许慎解为“几”,谓“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

第二系写法(图7),上部像幼儿头发、头颅及两臂,下部像两并的两胫,后演变为《说文解字》古文中的“子”字(图8)。

第三系写法(图A)是根据“襁褓婴儿”的形象所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但已完全线条化了:两手连成一斜短横;身和下肢已简化成一条稍斜的垂线;强调了婴儿头大的特点,但因为是以利器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锲刻,不易刻弧线,所以“子”字的头部便成方形了。周前金文中的“子”字(图B)是实化的,就像“襁褓婴儿”一样;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子”字(图C)的头部轮廓化,上肢和躯体已瘦化为线条了。以此为基文发展成秦代小篆中的“子”字(图D)。随着发展,汉隶中“子”字(图E)的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子”字的头部变成三角形了,两只小手平伸,变成一横了,躯体和下肢变成弯竖。楷书中的“子”字(图F)便是由此衍化而来的。

字义上,“子”字的本义为“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等,又泛指“臣民”等,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幼小”等含义。

详细释义

(表格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十四下】【子部】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即里切。

㜽,古文子,从巛,象髪也。

𢀈,籒文子,囟有髪,臂、胫在几上也。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子部】

子,十一月,昜(阳)气动,万物滋。

段玉裁注:《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律历志》曰:“孶萌于子。”

人㠯(以)为偁。

段玉裁注:人,各本讹“入”,今正。此与以朋为朋攩、以韦为皮韦、以乌为乌呼、以来为行来、以西为东西一例。凡言以为者,皆许君发明六书叚(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偁。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叚(假)借以为人之偁。

象形。

段玉裁注: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即里切。

段玉裁注:一部。

凡子之属皆从子。

㜽,古文子,从巛,象发也。

段玉裁注:象发与𩠐同意。

𢀇,籒文子,𦥓(囟)有发,

段玉裁注:巛也。

臂、

段玉裁注:北也。

段玉裁注:人也。

在几上也。

段玉裁注:【木部】曰:“牀(床)者,安身之几坐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子

古文:㜽、𢀈、𢀉、𡐫、𣕓。

《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并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

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

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众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

女子亦称子。《礼记·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

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籩。

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

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

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

又辰名。《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历志》:孳萌于子。

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

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

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

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

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

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

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来源:汉典网)

书写演示

(来源:汉典网)

各体书法

音韵汇集

(表格内容来源:汉典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