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志

更新时间:2023-05-12 19:03

五行志是史书“志”篇目之一。汉班固撰《汉书》始创,五卷。记载日蚀月蚀、星体变异和各种灾害以及阴阳学说。后历代正史继之。

简介

《汉书·五行志》共5章,约54000字。以 “水、火、木、金、土”五行及 “貌、言、视、听、思”五事和皇极等为纲,将灾祸祥异分为 “雨、阳、燠、寒、风、阴”及 “三光异”等7类阐述。第1章以 “天垂象、见吉凶”为主旨,强调了 《洪范》“木不直、火不炎上、土不稼穑,金不从革,水不润下”,则分别含有木冰(雨淞)、火灾、粮荒、兵灾、水灾,并历举了历史灾祸。

第2—4章按 《洪范》 “羞用五事”条,指出了“貌不恭,言不从,视不明,听不聪、思不睿”,将分别造成 “恒雨” (包括大雨、久雨、大水等)、“恒暘”(包括大旱、久旱、普旱、河川缺水等)、“恒燠”(包括冬温、冬雷、冬无冰、温燠生虫、冬桃李梅开花或结实、霜不杀草、枯树复生等)、“恒寒”(包括降雪、降雹、大寒、未当冰而冰、冻灾、陨霜杀五谷及桑等)、“恒风”(包括大风、久风、暴风、地震、山崩川竭等)。

还指出了“皇之不极”能产生“恒阴”(包括天阴不见日月、紫雾、尘云、有蜺等)。第5章以天文异象(如日食、日月乱行、日异色、星陨、孛彗现等)作为灾福之预兆,而日食现象之分类中,也附加有气象条件的。如“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厥食四方有云、中央无云,其日大寒”、“厥食既,先雨雹杀走兽”,“厥食先大风,食时日居云中,四方无云”等,上述恒雨、恒暘、恒燠、恒寒、恒风、恒阴及天文异象,均有历史例子相附。

意义

《五行志》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把人事、气象与灾祸联系起来,有制衡君权的意味,虽充满迷信附会,然而却保留了一些古代气象资料,以及古人的气象观,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正由于《汉书》把《五行志》作为史志的一部分,中国历代正史方才有将气象灾害列为专志的良好传统,使中国气象灾害史料得以延续2000余年,这不能说不是《汉书·五行志》的开创之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