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

更新时间:2024-01-20 09: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部队之一,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部队前身

1945年9~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进入东北的新四军第3师陕甘宁边区教导第1旅、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等部队各一部,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宁省北部,吉林省西部地区,并迅速扩充。其中进至沈阳的冀热辽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各一部于10月扩编为辽宁保安第1旅,后相继改称辽西军区保安第1旅、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其他部队分别改编为地方武装。这些部队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并参加四平保卫战和开鲁、通辽、茂林等战斗。1947年2~3月,上述地方武装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

5月中旬~6月初,3个独立师在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牺牲。8月,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第19、第20、第21师,在吉林省双辽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共2.1万余人,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编成后,即参加秋、冬季攻势作战。在冬季攻势中会同兄弟部队攻克四平。

部队列编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4~8月,在四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0月,在辽沈战役中,先参加攻克锦州的作战,后于黑山、大虎山地区参加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的作战。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后方强),吴富善任政治委员(后谭甫仁),曾克林任副军长(后李化民),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李信任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后黄忠诚)。第19、第20、第21师和新调入的独立第12师依次改称第130、第131、第132、第157师,全军共4.8万余人,仍隶属东北野战军。

1948年12月~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的作战中,第44军并指挥第45军,在炮兵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由市区以东向西突击,会同兄弟部队攻克天津。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执行对国民党军第13军军部和第4、第101师的改编任务。5月,第44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地区南下。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该军在九江地区横渡长江后参加湘赣战役。10~11月参加广东战役,而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1950年5~8月,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部队撤编

1952年10月,第44军军部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第44军番号撤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